民泰银行资本补充“治标难治本”,上半年不良率抬头,风控短板待补
证券之星 赵子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5年以来,浙江民泰商业银行通过两轮合计约6.9亿元的增资扩股完成资本“补血”,推动资本充足率回升至12.31%,暂时缓解了资本补充压力。然而,在资本实力短期改善的背后,该行资产质量承压、风控短板暴露等问题同步浮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证券之星注意到,截至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逆势抬升、关注类贷款规模激增,年内接连收到合计190万元监管罚单,叠加高企的成本收入比,其长期经营稳定性与风险抵御能力正面临考验。
增资“补血”缓解资本“饥渴”,资产质量压力浮现
2025年,民泰银行在资本补充上动作不断。3月31日,该行首次增加注册资本约4.9亿元,注册资本从约46.07亿元变更为约50.97亿元;仅时隔半年,10月22日又完成约2亿元的增资,注册资本进一步增至约52.97亿元。
公开数据显示,2022-2024年间,该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50%、11.67%、11.43%,整体呈现波动下滑态势,而截至2025年6月末,资本充足情况得以改善,该行资本充足率有所上升,达到了12.31%。
从资本充足率的变化逻辑来看,增资本是提升资本实力、缓释资本充足率下行压力的重要手段。但结合其资产质量的表现,这两次增资的“补血”效果或打折扣。
中诚信国际的评级报告显示,该行不良贷款率从2022年的1.17%、2023年的1.13%,再到2024年的0.94%,不良率的下行趋势原本保持良好,但截至2025年6月,不良率有所抬升至0.96%。
此外,截至2025年6月末,民泰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也再次突破21亿元达到了21.29亿元,较2024年末的20.35亿元显著增长。
不良率的持续抬升意味着资产减值损失可能增加,进而侵蚀核心一级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增资对资本充足率的改善作用。
同时,该行成本收入比长期处于高位,2024年达52.18%,2025年上半年虽略有下降至50.14%,但仍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高成本收入比反映出该行在运营效率上的不足,这也会对其资本积累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增资带来的资本补充效应难以持续。
“百万罚单”暴露风控短板,风险抵御能力待强化
公开资料显示,民泰银行前身是温岭市城市信用合作社,最早成立于1988年。2005年12月,该行进行股改,正式更名为浙江银泰城市信用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该行启动了从城信社向商业银行的转制,再次更名为浙江民泰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截至2025年6月末,民泰银行共有分行14家、支行250家,同时在浙江、江苏、福建、重庆、广州、西藏等地主发起设立了10家村镇银行。
产权结构方面,民泰银行成立以来经多次增资扩股和利润转增股本,2025年该行面向新老股东开展增资扩股,截至6月末第一轮增资扩股工作已完成,实收资本增至50.97亿元。该行第一大股东为国有法人温岭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截至6月末,持股比例上升至 14.66%;其余股东主要为民营企业和自然人。
证券之星注意到,在增资补血的同时,民泰银行年内也接连遭遇了监管的处罚。9月2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披露,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宁波分行因“授信业务管理不到位、员工行为管理不审慎、贷款风险分类不审慎”,被罚款120万元,另有3名相关责任人被予以警告。而在此之前的8月7日,该行温州龙湾小微企业专营支行因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被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分行罚款70万元。
此外,民泰银行除了内部合规风险外,资产质量劣变的隐忧也不容忽视。中诚信评级报告中表示,受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影响,资产质量面临下行压力,拨备覆盖率仍有优化空间;该行主要服务的小微客户抗风险能力较弱,未来仍需关注资产质量的迁徙趋势;非标投资占比较高且部分已出现风险,加大信用风险管控难度。
具体来看,从贷款五级分类数据来看,2022年末至2025年6月末,该行关注类贷款余额从13.77亿元攀升至47.17亿元,占比也从0.84%升至2.12%,关注类贷款规模和占比的持续扩大,意味着潜在不良贷款风险在不断积聚。
次级类贷款余额虽在2024年有所上升后于2025年6月略有回落,但整体仍处于波动状态,2025年6月末余额为3.85亿元,占比0.17%;可疑类贷款余额则从2022年的3.31亿元增至2025年6月的5.87亿元,占比从0.20%升至0.26%。
次级、可疑类贷款的变化反映出部分关注类贷款正在向不良贷款迁徙,资产质量的向下迁徙压力明显。
拨备覆盖方面,截至2024年末,该行拨备覆盖率降至134.27%,虽2025年6月末略有回升,但由于不良资产的核销和转让对拨备产生消耗,其风险抵御能力仍显不足。
民泰银行年内两次增资的“补血”动作,短期内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本压力,但从其收到的大额罚单、逆势抬升的不良率以及金融投资领域的潜在风险来看,该行在风险管控、合规经营与资产质量治理上的短板已暴露无遗。
在银行业竞争加剧、监管趋严的大环境下,若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内部控制失效、风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即便持续增资“输血”,也难以真正扭转资产质量承压的局面,其长期经营稳定性与市场竞争力仍将面临严峻挑战。(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赵子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财界探秘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