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驱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每经记者 黄名扬 每经编辑 唐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闻是媒体的生命线,但技术是媒体的未来。”在2024智媒体50人成都会议暨每经20周年财经媒体峰会上,每日经济新闻董事长、总编辑刘学东表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眼下围绕“新质生产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兴氢能、新材料、人工智能等行业正快速发展。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中国记协新媒体专委会专家组组长、《新闻传播学刊》副主编曾祥敏看来,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对媒体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数字化、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媒体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改变了人们获取和消费信息的方式。在这个新质生产力迸发的时代,技术将如何赋能媒体融合改革、助力新型主流媒体的打造?
11月14日,众多来自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和机构、智媒体生态圈头部企业和机构、媒体(集团)和平台的代表共聚成都,一同探讨新技术、新平台、新思维如何促进传媒行业的创新与变革。
会议现场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需求导向,利用技术解决传媒行业痛点
“在技术爆炸和新词迭出的时代,一部分人心态焦虑,害怕会被技术取代;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技术可以用来武装自己,赋能行业创新融合。”而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周秋含看来,当技术大潮来临,最重要的是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变化、拥抱技术。
如何高效地利用技术赋能媒体变革?在重庆,一个新的智能体已开始尝试为新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赋予新质生产力。
据周秋含介绍,相较于以往通过热线获取新闻线索、通过经验撰写报道、通过人工审核稿件的传统新闻采编方式,如今已可以利用技术在互联网上快速获取有益线索,通过大数据分析类似优秀的报道案例,最后叠加人工与智能的综合判断,提升内容风险把控能力。
江西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刘勇则指出,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眼花缭乱的技术类型,还应思考一个问题:哪些技术真正是我们需要的?在他看来,以需求为导向是重点。
在他看来,传统媒体目前最大的瓶颈是渠道。以此为靶点,江西从2016年开始已利用“赣鄱云”技术,实现了“全省一张网”覆盖,成功打通省市县三级融媒并取得积极效果。
位居国内财经传媒第一方阵的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每经”),也以需求为导向走出了一条技术赋能财经媒体转型的变革之路。据刘学东介绍,2019年每经已率先启动“AI战略”,2020年正式开启技术转型元年。
目前,每经AI快讯现已实现5000+A股上市公司信息秒速覆盖,日均发稿量达千篇。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全面加速每经生产模式智能化后,人的价值也被更大程度地释放了:“普通的稿件由机器完成后记者做什么?做原创、做深度,这才是财经媒体的灵魂。”刘学东表示。
同样围绕“需求”二字,2021年每经开启视频元年。在推进新闻可视化、AI视频化过程中,媒资需求不断上升,又进一步驱动了其在2023年开启媒资库建设年,全面构建每经智能视频生态。
用户为王,科技赋能转型需要市场认可
传媒行业,早已不止传统媒体。
2022年,商业平台已纳入到全媒体传播体系。曾祥敏认为与传统媒体相比,在如何利用技术的问题上,商业平台具有天然的用户思维优势,“因为平台从诞生到运营,所用的技术都建立在与用户的连接上,考虑的是如何让用户来使用我的产品。”
现场,腾讯新闻副总编辑龙兵华分享了来自商业平台的独特视角。他指出,商业平台能更好地接触和应用技术,而最近几年对媒体行业来说影响最大的技术主要就是两个,一是个性化推荐技术,第二就是大模型。
龙兵华表示在具体的探索中,个性化推荐技术已成为商业平台的标配,该技术可以帮助读者,在海量且质量参差不齐的内容中,有效地获得优质内容;大模型技术则已融入腾讯新闻的各个场景,帮助读者由一条新闻或视频,快速获取延展内容。
在通用型人工智能对传媒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的背景下,澎湃新闻也紧抓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口,正式成立了“派生万物”技术公司。
当天,澎湃新闻CTO、派生万物智能技术有限公司CEO兼CTO孙挥也指出,一个利用技术赋能品牌的产品商业化能否成功,不仅是要满足新闻生产的内部需求,也应该基于外部需求、得到市场的认可。
“目前AI大家充满兴趣,但真正在自己身边怎么落地?能不能有效快速地帮每一个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在高频场景上落地产品,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孙挥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财界探秘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