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爽文”到考据,《冒姓琅琊》用轻巧网文讲述厚重历史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番茄小说联合主办的《冒姓琅琊》主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等机构的多名文学与历史学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网络文学如何在娱乐化叙事之外,通过严谨考据、细节还原与文学想象,实现对历史的再现与传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了解,《冒姓琅琊》是国家图书馆与番茄小说“走进古籍,看见历史”征文获奖作品,同时也登上了番茄小说巅峰榜。作为一部聚焦我国历史上较为“冷门”的南北朝南齐时期的历史题材网络小说,《冒姓琅琊》以详实的历史细节展现了当时的人文风貌。自上线后,累计已有超500万人阅读,近期在读人数超50万人,为“网络文学如何还原历史细节”这一议题,提供了一个鲜活案例。
历史不止是背景板:从消费到对话
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在回顾网络文学发展轨迹时指出,早期的穿越类网络小说大多遵循“游戏逻辑”,主角凭借外挂或“金手指”轻松碾压古人,历史仅仅是装饰性的舞台或背景板。而《冒姓琅琊》选择了另一条路,用现实逻辑替代了游戏逻辑:主人公王扬穿越至南齐,没有秘籍神功“护体”,只能在真实的制度和风俗中艰难求生。
“这部作品让历史成为与读者对话的对象,而不是被消费的背景”何弘评价说,“它把穿越这种常见手法转化为一种严肃表达,激发了读者重新思考历史真实。”
同时,这种叙事策略改变了读者的阅读姿态。读者不再只是期待情节上的“升级打怪”,而是随着主人公的处境,去触碰南北朝社会的真实逻辑。南齐的官职制度、两餐制习俗、士族门阀的身份壁垒,都成为推动故事的重要节点。网络文学因此有了“回到历史”的深度。何弘表示,这种从“消费历史”到“对话历史”的转变,正是网络文学提升文学性、走向精品化的重要标志。
当考据成为“爽点” 让作者读者形成知识共同体
《冒姓琅琊》的另一大特色,是把史学考据变成推动叙事的“爽点”。
小说中,作者不仅引入《南齐书》《世说新语》等典籍,还在情节中细致描写了“魂瓶”“名刺”等考古器物,以及南齐的两餐制、柳枝刷牙等生活习俗——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戴卫红将其概括为“三层考据体系”:以核心史料筑基,以学术专著塑魂,以社会生活史复兴细节。使得“学术考据”本身成为一种新的阅读乐趣。许多读者在评论区化身“考据党”,与作者展开互动,形成了小说之外的知识共同体。
在山东省作协主席、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黄发有看来,小说的正文与注释并置,有时显得“拗口”,却意在“让读者在情节快感之外,顺带学到历史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冒姓琅琊》开拓了网络文学新的阅读趣味:考证不再是学者的专属,而成为大众的文化娱乐。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研究员张重岗认为,《冒姓琅琊》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把枯燥的史料和学术细节转化为生动情节。“作品既是穿越小说,也是对中古社会运行逻辑的沉浸式还原。它让考据成为推动故事的隐性骨架,展现了网络文学以虚构证真实的可能性。”张重岗说。
网络文学的新时期、新使命
在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达成共识:网络文学正经历从“快餐化娱乐”走向“精品化创作”的转型。《冒姓琅琊》之所以受到关注,不仅在于它故事新颖,更在于它证明了网络文学可以承担文化传播的功能。
南开大学文学院周志强教授提出,《冒姓琅琊》开创了一种“历史才情小说”的新范式。它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中“镶嵌诗文、借古抒怀”的才情传统,又在网络文学的通俗语境下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读者既能体验到小人物逆袭的‘爽’,又能被激发去追索典章制度与古典文学的真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陈定家评价这部作品“在古典悲剧感中生发出现代人性的光辉”。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古代封建社会制度的残酷与人性的温暖。
与会专家总结指出,网络文学如果能够在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之间找到平衡,就有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通过考据与叙事的融合,娱乐与知识的并行,在满足读者阅读快感的同时,也能生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朱家齐】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财界探秘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