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勇专栏丨超长期特别国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财力支持
杨志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4年起,中国将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特别国债筹集的具体资金,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4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对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支持领域作了介绍。据介绍,超长期特别国债重点聚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已研究起草了行动方案,经过批准同意后即开始组织实施。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就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人口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投入的重要性。近年来,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一直占GDP的4%以上,为教育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人口高质量发展,要求更高水平的教育,更长的教育年限,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形成。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同时需要更有效的教育经费管理举措,让财政资金得到更有效的使用。教育是百年大计,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是长期的。超长期国债筹集的资金符合这一要求。
对于中国来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只能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高质量发展是第一要务,各种问题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找到解决方案。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而其中的关键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要求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经济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不仅仅是特定产业的事,更是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卡脖子”问题所必需的。否则,在产业发展中,就容易受制于人,经济循环就可能不能顺利实现。科技创新既要发挥市场的力量,也要更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市场在科技创新中需要发挥积极作用。科技创新需要更好地发挥“产学研一体化”的作用。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要得到充分的尊重。企业在市场一线,了解市场需求,对市场最关心的科技创新需求有最充分的信息,因此,企业有条件在产学研一体化起引导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科技创新仅仅依靠企业是不够的。颠覆性创新往往不是特定企业就能做到的。未来产业所需的科技创新,更不是某个特定企业就能完成的。科技攻关中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来弥补。发挥好科技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让政府和市场在科技创新中各司其职,是科技创新的关键。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型举国体制意味着政府需要在科技创新中投入资金,而且财政资金的投入要实现有效管理,以取得尽可能优的绩效。科技创新是长期的事,需要的是长期资金。超长期国债筹集资金用于科技创新,符合资金期限的要求。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都要求在公共服务上加大投入,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的改善需要长期资金的投入,超长期国债资金符合这一条件。公共服务均等化应该保证最低水平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更好地区分城乡和不同区域公共服务的成本,以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
发展需要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上。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是基础性安全,是应该首先加以保障的。提升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让中国发展所需的能源资源有充分的安全保障。粮食安全靠农业,农业科技攻关,农田保护等等,仅靠市场是不够的,政府的有效作用不可或缺。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同样不能只靠市场。政府的安全保障需要充分的财力支持。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可用于安全能力建设。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天然的契合性。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正外部性,需要政府的支持。由于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财政资金需要长期投入。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符合这样的资金特点。
长期项目需要长期资金支持。过去由于资金不够充分,导致一些多年想办的事不能办,导致需要中央层面推动的大事要事难事不能推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的期限特点,决定了它可以用于政府支持的长期项目和领域。显然,这些项目和领域的长期发展,都可以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这样,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实际上是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财力支持。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财界探秘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